诸城信息社 网站首页 资讯列表 资讯内容

从一场围读雅集,洞见斯文江南与诗意中国

2023-05-27| 发布者: 诸城信息社| 查看: 144| 评论: 3|来源:互联网

摘要: 文|竹短“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遗产律师

文|竹短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笔下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所描述的是“兰亭雅集”的盛况。

雅集,是中国文化史上重要的文化习俗,王羲之、王勃等名垂青史的文学大家都因为一场“雅集”而天下闻名。吟诗作赋,畅叙兴怀,雅集是属于文人的场域,名士们在此作古论今、针砭时弊,在交流与围读中传承着流传千古的文脉密码。

巧合的是,无论是“兰亭雅集”还是“滕王阁雅集”,在地理位置上都坐落于中国江南地区,毓秀的自然环境与澄观的文化气息让“江南多名士”,也让诗词歌赋在江南集中诞生。斯文,已经成了江南的文化地理学代名词。

如今,一场以围读为主题的雅集再度于江南上演。东方卫视《斯文江南》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邀请多位演艺名家、文化学者共赴江南名城,以演绎与共读的方式围读经典,成为一场在电视荧屏上呈现的、值得更多普通观众参与的文化雅集。

名篇共襄,这场有关“斯文江南”的雅集绝非仅仅是附庸风雅的文学盛会,更在先贤的智慧中探寻着文化密码、人生哲学与入世的家国情怀。

一、名篇共襄,找到“桃花源”的画面感

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到白居易的《琵琶行》再到岳飞的《满江红》,当那些耳熟能详的篇目在耳畔回响时,熟悉的词句便不自觉地脱口而出,这是镌刻在中国人文化基因中的文学力量。

在这场《斯文江南》雅集中,演读人带来的不止有登上语文课本的脍炙人口之作,也有并不那么有名的经典作品。我们都听过徐志摩“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再别康桥》,但爆发出“我一把揪住了西北风,问他要落叶的颜色”怒喊的《灰色的人生》却不那么被人熟知;人人都闻陶渊明笔下“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源记》,但“正夏长风急,林室顿烧燔”的《戊申岁六月中遇火》也没那么广为人知。

在围读的共话里,重温名篇带来了常读常新的思考,但我们同样也可以发现,名士们那些不能脱口而出的佳篇同样令人赏心悦目。围读是一个发现美的过程,我们能从这场雅集中听到耳目一新的隽美诗篇,本就是一种享受与受教。

如果说“读”赋予了经典名篇音乐性,那么“演”则赋予了名作画面感。通过演艺界名家的“演读”,节目用视听语言为诗文“作画”,让它们并非仅仅停留在读者的想象之中,更真切具象地呈现在观者的眼前。

在岳云鹏的演读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桃源仙境映然眼前;在喻恩泰与于中美的表演中,“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获得了具象性的呈现;在罗一舟的舞蹈里,“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中暗含的隽永与惜别得到了写意式的展现……

诗书画,自古以来就是相辅相成的艺术。在《斯文江南》中,经典诗文的视听化表达正是一幅幅会动的图画,以精美的艺术性让经典再现。

演读的过程并非仅仅对一篇佳作的展播,在这场江南雅集中,演读人将同一名家的不同名篇串联起来,在排列组合中表达出新的人生况味。

邓超演读徐志摩的《猛虎集·序》《再别康桥》和《偶然》,对于英伦的惜别幽怨与对爱人的痴情糅意,在这种新的排列组合中迸发出新的意义。

俞灏明演读的茅盾经典名篇,先是茅盾儿子的回忆,再是小说《子夜》的节选,以及《致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中令人潸然泪下的遗言……在几部名篇的串联演读中,茅盾先生的文学造诣、革命信仰、家国情怀都因组合的强大力量而让人为之更加动容。

值得一提的是,《斯文江南》选取的辞作,皆出于江南。每期节目探访一个江南文学圣地。比如陶渊明、白居易、岳飞长居的江西九江,又如徐志摩、茅盾、王国维长期写作的浙江嘉兴。

在“庐山藏天下,九江通四海”的江西庐山,我们想象着与外界环境有别的庐山就是陶潜笔下的桃源仙境;在“南湖秋水似天空,白塔黄叶共舞风”的浙江嘉兴,我们感受着徐志摩在这样的环境中作下足够浪漫悠长的旷世佳作。

恰如演读人在节目中所言:“探访诗词的发生地,这是一种有意义的冒险。”《斯文江南》正是用现代性的视听手段、以雅集的方式带领所有观众探访着经典诗文的发生地,进行着这一场有意义的文化冒险。

二、一觞一咏,品茗共话人生况味

大家之所以称之为大家,往往不止因其文化层面的才高八斗,更因其在处世方面有着坚定深厚的精神指引。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因《新井篇》从京城的左赞善大夫被贬为江州司马,空怀满腹经纶而无处施展的无奈与愤懑成了他一生中最大的转折和低谷。

生活走进低谷期时应如何度过?白居易的答案是“中隐”。

既不全身入庙堂,又不孤身退江湖,白居易在江州“亦官亦隐”的生活方式,实际上是找到了生命的缝隙,用恰当的“度”获得了自洽的生活态度。

慢慢与低谷相处,慢慢找寻自己的初心,这是《斯文江南》的围读共话中从白居易身上寻觅到的处世哲学。而据围读专家的解读,白居易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的出世心态,实则源于偶像陶渊明。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是陶渊明最广为流传的气节品格,《戊申岁六月中遇火》是作为农人的陶渊明对命运和生活的承担。以退为进的勇气和永远年轻的心态,让陶渊明成为叶嘉莹口中的“任真”与“固穷”之人,更成为中国田园诗派的鼻祖级人物。

其对生活的忍耐与对命运的释然,才能让他在《归园田居》中以轻松的心态写出“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心境,才能在《饮酒》中作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才能在《责子》中写下“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的畅然……

有人说,“为赋新词强说愁”并非诗家的高明之举。在《斯文江南》中,我们在专家的解读中见证到,名垂青史的文化大家都切实经历着生活的苦痛,但又在这个过程中寻找着“向下走”的“隐”的代价和精神的自由。

一觞一咏之间,《斯文江南》的雅集之功用被充分激发出来,其不仅普及着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常识,更在各人自述生平过往的感殇中研讨着当代人的人生况味。

在节目里,岳云鹏讲述自己年少时家中失火的悲惨经历,邓超也回顾小时在广场上光脚睡觉的时光。围读创造出的环境,不止是“读”的雅意,更有“围”的热烈。嘉宾们从先贤身上汲取的精神养分,在围读的研讨中浇灌自我,也润泽众生。

正如岳云鹏与李乃文共同认为的“家是桃花源”的质朴观念,其与陶渊明的田园诗有着异曲同工的精神旨趣,也用荧屏上的传播共话着当代人的小幸福。

恰似“曲水流觞”的雅趣,品茗觞咏正是一场雅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斯文江南》这场雅集中,我们在围读、讨论、演绎的过程里既感受到了文化史学名家的人生经历,也聆听了演读嘉宾的人生故事,而自洽、激昂、中隐等等各式各样的哲理与禅机也在这个过程中缓缓流入我们心田。

三、俯仰视听,家国兴衰的文学见证

在《斯文江南》的演读篇目与围读名家中,几乎每一位、每一篇都蕴含着家国情怀的抱负和俯仰视听的胸襟。

抗金名将岳飞,在《满江红》中为国家爆发出“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的怒吼,也在《乞终制札子》中悲母丧流露出“臣以身服戎事,未尝一日获侍亲侧,躬致汤药之奉”的真情。

家与国、忠与孝,在岳飞身上是共生与并在的,也难怪“尽忠报国”的岳母刺字成了千古佳话,百世流芳。

近代诗人徐志摩,因空难逝世。后人认为,他登上这班再无降落的飞机是去参加爱人林徽因的讲座;但在登机前一天,他也曾向挚友留下“北京闻,颇惊慌”的字条。

探听时事以救亡图存,这是这名大知识分子的政治抱负;不远万里为爱奔赴,这是这位才子的蜜意柔情。

事实上,在这场江南雅集中,类似动人诗篇与瞬间不胜枚举。正因对这些家国兴衰文学见证的关注与普及,让节目本身也成为一场有社会意义和价值的盛会。

江南多才子,是因为江南既有温婉的水乡气质,又有刚劲的凌厉乡俗。环境培养出一批批斯文气质、内心刚毅的才子,而才子们也在以风骨和气节形塑着江南的文化地理学气质和民风。

围读经典,回望先贤,汇通古今,澄思哲辩。《斯文江南》通过知识的传递重新激活每位中国人心中的文化血脉,让文化自信的力量在心中重燃,在江南的斯文中找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图腾和精神密码,亦感受到“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襟怀与气节。

在这些有关文化的围读中,我们感受到文学的力量缓缓淌入心田,重新认识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对江南文化拥有更深感受的同时,也在文化的质感中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血脉与精神的基因。

《斯文江南》既不止于“斯文”,又不囿于“江南”。在那些温柔优美的词句背后,我们读得出千古文脉中最坚硬的脊梁与骨气;在江南的美景中,我们仿佛见证着华夏大地的壮美丽景与悠扬文明。

从这一点来看,《斯文江南》的确是一档适合全家收看的节目,能让无论长幼都有所收获,以文学赋予所有人力量,也以价值浸润所有人的精神。



分享至:
| 收藏
收藏 分享 邀请

最新评论(0)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诸城信息社  

GMT+8, 2019-1-6 20:25 , Processed in 0.10094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诸城信息社 X1.0

© 2015-2020 诸城信息社 版权所有

微信扫一扫